南安官桥漳里村有一片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主为蔡启昌、蔡资深父子。南安英都坂埔村也有一片十三座洪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主为洪光乘,洪开泰父子,坂埔洪氏古民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比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早100多年,说起来也有一番不寻常的来历。

清朝康熙年间,南安英都东三房有个农民叫洪承雅,住在坂埔,拓荒垦地,十余年过去了,靠着勤劳致富,成为当时一个殷实人物。洪承雅生有二子,长子洪毓秀,次子洪光乘,子承父业,勤耕苦耘,加上洪光承头脑灵活,上山植树种果,产业更添一筹,成为英都一带的“地富”。“二富”者,闽南话为靠农耕致富。在明清期间,英都一带官介如云,高官如明清两朝军政重臣洪承畴,至于州县一级官吏比比皆是。洪承雅发家之后,临终前对儿子说:“目光不要只盯在田地上,要培养儿孙读书识字,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兄弟俩谨记在心,大哥洪毓秀成家之后,久未生子,偏偏又染疾身亡。小弟洪光乘娶了陈家女,先后生下三个儿子,都送到学馆攻书。洪光乘每每想到父亲临终的嘱托,想到大哥与自己开辟家业,不幸英年早逝,心中痛苦不己。不能让大哥无后,他想把自己一个儿子过继给大哥,继承香火。不料娘子说:“我们只有三个儿子,并不算多。我年老体弱,不能在生育了。你要给大伯过继香火我不反对,你就再纳小妾吧,生下儿子,全归大伯,我绝不反对。”

娘子虽然生性固执,但心地颇好,亲自托人做媒,洪光乘只好答应。择日又娶了杨家女为小妾,称为小娘子,生下一子,过继给大哥做儿子。

大哥总算有香火了,他心头一块石头也落地了,对内又称四子,后来他衍后裔称四房,继承顶房洪毓秀的香火,因此住宅又称“顶点金”。

且说洪光乘四个儿子,惟有第三子洪开泰天资聪明,文章写得好深受塾师赞赏,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科乡试,高中第六十一名举人,授个广东嘉应州正堂,携家眷前往赴任。

洪光乘见其它儿子不能往仕途发展,便量材而用,或协助他经营田产果园,或出处贸易经商。家中收入日益增多。洪开泰在嘉应州任职颇有政绩,父以子贵,圣上嘉奖,敕封其父洪光乘儒林郞、嘉应州司马,并追赠己故祖父洪承雅儒林郞。从此,乡人都称洪光乘为“封君公”。

随着家中人口增多,洪光乘越感到住居狭窄,非建新房不可,便修书给三子洪开泰征求意见。开泰认为,要建就要建得体面,用闽南常见的皇宫体汉式五开间建筑,兄弟侄儿各建一座,砖石、木结构,一定要讲究质量,百年大计,不可含糊,并寄来一笔银两。接到三子的来信,洪光乘心中更有底了。其实洪光乘是个有心计的人,他早就做番盘算,准备建十三座房屋。当然仅工匠、小工伙食费用就要花许多。为此往年收成的稻子雇船远往英墟、三州、泉州市场出售。自从决定建房屋,他己三年没有卖粮食了。如此一来,家中己经贮蓄上千担粮食了。

洪光乘这么多粮食,还另有企图,他跟塾交情甚深。这塾师上观天象,下知地理,知道三年过后必然闹灾荒。他本人也研读天文之书,盘算一番无差。果然,三年之后千里赤地,一片旱灾。市场上粮价暴涨,纷纷找上门,自愿到洪家建房,只图三餐,不要工钱。因此,泉南一带大闹变荒之际,洪光乘却觉得时机己到,大兴土木,开始建筑大厝。常言道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要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洪光乘找了塾师,择了地,选吉日动土。今日,我们所见的十三座汉式五开间古民居,最先建的三座坐北朝南大厝与山坡上坐东看西的“顶点金”大厝连成一条线,而另外七座大厝,或坐西朝东,坐北朝南的大厝连成曲尺,或星星点点分布在小山坡后头,有点呈弓形之状,组成一个洪氏古民居建筑群。

洪氏古民居建筑群墙裙不一,初为乱石砌成。后来三子洪开泰来鸿,要讲究些,之后改为白花岗岩墙裙,墙壁上叠筑红砖,飞檐走脊,甚为壮观。大厝均二进双护厝,内铺石天井,外铺大石埕,均为上品。洪光乘的主张是“结实耐用,质量为上”。

持续建了多年,己有六七座大厝落成了。因洪光乘患病,嘉州正堂洪开泰告假还乡,他乘船了运来粮食,还从广东移植一株铁树,据说栽了铁树不怕火灾。

回家月余,他不仅给父亲治好病,又留下一大笔钱。他指令要给父亲建一座最华丽的住居,乡人称“封君居”,洪光乘去世之后改为祠堂,称为“封君祠”。今日我们所见的“封君祠”,近年为其后裔华侨洪恭兰重修,厅堂供奉洪光乘神位,成为坂埔祠堂。

此外还建了“下点金”与“顶点金”两座大厝,分别给大娘子陈氏母和小娘子杨氏母居住。至今,“下点金”和号称“洋厝”的两座大厝因遭火灾湮没了,不知是否因铁树被砍伐了地失火洪氏古民居十三座大厝剩下十一座了。但号称“顶点金”的大厝凝集十三座大厝精华,保存最完整的了。

从建筑的风格看,这座大厝坐东朝西,两旁连户厝,左侧另建书房,右侧建棋盘厝,面对青山,门前有石埕、水井,竖有旗杆,远看一派宏伟壮观近看大厝,白石墙裙,红砖砌壁,大门匾上红底金字“顶点金三个大字,屋檐下有倒吊筒,两侧有边门,门堵凹秀雕花塑卉。步入大厝厅堂,但见梁柱粗大,辉绿岩的柱基雕塑精美绝伦,大厅两侧大房没有砌墙与大厅边成一体,使大厅显得更为宽敞,厅堂壁上均用精美木制花格墙壁,犹如一道屏风,堂上供奉洪毓秀夫妇画像。说明四子是继承大哥毓秀的香火,是他的后裔。左右木板壁上绘着山羊、麒麟、飞鹿、骏马四图,显得典雅壮观。

据说当年顶点金是洪光乘的小娘子杨氏与四子所居。外围墙壁也是闽南常见的砖石结构建筑。因就地取材,墙壁用乱石而砌,半墙上出砖入石,外墙周围至窗户下砌有石板壁,意在防御盗贼挖洞入室抢掠财物。厝内房屋门连着门。

入屋搜人,看得见进去,不知他从哪里溜出去了。更有护厝半壁连着厕所,家人在室内大小便,室外有取尿便的洞口,可取肥料挑到农田施用。“顶点金厝布局如些周密,考虑如此合理,在二百多年前的古建筑,实属罕见。当时大娘子住的“下点金“设施比“顶点金“简陋多了,陈氏宽怀大量,并不计较小娘子的居住比自己好,两位娘子相夫教子,和睦相处。坂埔古民居占地数十亩,规模大,红砖青瓦,花岗岩石裙石埕,一派红光闪耀,气势堂皇。当时英都一带流传这么一句话:“有人洪光乘的富,没有人坂埔的大厝。洪开泰父子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兴建而成。

洪开泰的儿孙有的回故里居住,连同其他三位兄弟衍传的后代,在国内有一千多人,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二千多人。洪开泰在广东梅县的后裔也有一千余人。二百多年过去了,而今,十三座大厝除“下点金”与“洋厝”因遭火灾湮没,其他不同程度损坏,但根本保存完好。近年“顶点金”四房的后裔,旅居海外侨胞洪恭兰先生重修“封君祠”与“顶点金”两座。“封君祠”修葺一新,供奉洪光乘夫妇三人及三房子孙的神位。顶点金恢复昔日的风采,大厅上县挂三个匾额,一匾拿督斯里”,为洪恭兰先生获马来西亚联邦表彰的称号,二匾为新加坡政府颁给洪恭兰先生的“公共效劳星章”,三匾为澳大利亚联邦总督颁发给洪恭兰之子洪永裕“太平绅士”的匾额。